9CaKrnK5hgD luxury.huanqiu.comarticle摄影究竟是不是艺术?绘画派摄影为其正名!/e3pn6189k/e3pn7g5v4/e3ptkatupEdward Steichen《池塘月色》1839年8月19日,摄影技术问世。发明之初,摄影是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被使用的,像维米尔等画家都曾利用它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摄影也给古典绘画带来了巨大冲击,任何画家也画不出照片那样的真实效果,Paul Delaroche甚至曾宣告过绘画已死。摄影的艺术化尝试Oscar Gustave Rejlander《Hard Times》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是否能将摄影称作艺术”成为了久久盘踞在摄影这一媒介之上的阴霾。1922年,先锋艺术杂志《Manuscripts》邀请了包括杜尚在内的多名艺术家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有趣的是,邀请的这三十几名艺术家里居然没一个摄影师。显然在当时,大家并没有把摄影师列入艺术的范畴。Oscar Gustave Rejlander《Non Angeli sed Angl》理论家Walter Benn说过:“一张照片的创作越多归功于世界,就越少归功于摄影师。”这也是当时困扰摄影师的问题。摄影的出现动摇了绘画的地位,然而摄影又难以像绘画那样全面体现作者的技巧和思想,摄影师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无法体现。人们对于摄影是否能成为艺术抱着怀疑的态度,而摄影师对于照片应当怎样把控,成为了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Julia Margaret Cameron《A Bacchante》“高艺术”摄影为满足摄影的客观复制性功能,人们进一步自然地产生了用摄影作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那些有绘画修养的摄影者,用摄影制作出了有绘画效果的照片。摄影与绘画以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开始了交融互补的尝试,形成了艺术摄影的初期阶段。1857年,Oscar Gustave Rejlander(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这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的成熟。Oscar Gustave Rejlander《Poor Jo》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绘画主义摄影流派,作为艺术摄影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是一种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已创作的摄影艺术流派。狭义上来说,绘画主义摄影主要指该时期的仿画派,在国外又被称为“高艺术”摄影。Oscar Gustave Rejlander《The Dream》最初,仿画派一味直接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经导演的摆布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可以说是概念先行。这些摄影作品大多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具有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H·P·Robinson《弥留》1869年,H·P·Robinson总结了该流派在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写出了一本关于它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画意效果》。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当下无疑是摄影技术的改良和发明,启示出了更高的标准,才足以使摄影家更能自由地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不论摄影技术本身如何精巧完备,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Julia Margaret Cameron《May Day》Julia Margaret Cameron《I Wait》Julia Margaret Cameron《Study of Beatrice Cenci》1886年前后,“高艺术”因其墨守成规的创作原则,在“批评” 声中落幕。“高艺术”之所以于19世纪末就走完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原因在于它脱离了现实生活。只从《圣经》、诗歌、历史中找题材,并奉“拉斐尔前派”为宗旨 ,不愿越雷池半步。后来,由于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摄影艺术家们不断开拓,为它注入了新鲜血液,才延续了该流派中的部分摄影理念。William Lake Price《唐·吉珂德在书房中》William Lake Price《A Brace of Grouse》“画意派”摄影Alfred Stieglitz《A Bit of Venice》而从广义概念上来说,绘画主义摄影也是平常我们讲的“画意派” 摄影。1886年,Peter Henry Emerson发表了《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并出版了一本拍自现实的画册《诺福克的生活和风景》,才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摄影本质的反思与重视。1889年,他又写了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宣扬新的摄影理念,强调摄影师应当“减少人为干预对画面的影响”。Peter Henry Emerson《Coming Home from the Marshes》Robert Demachy《St. Michel》该流派虽然也尊重绘画的造型规则和审美取向,刻意追求摄影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 ,重视“情”的表达和“美”的造型。但这一流派的摄影家却在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始终注意发挥对摄影的本体特性——对纪实的深层挖掘,有“选择”地进行“创造”。现代摄影师Mariska Karto画意摄影作品画意摄影师在拍摄时依靠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现实环境中寻求“诗情画意”,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与“高艺术”摄影不同,从事“画意派”摄影的摄影艺术家讲究的是感受、发现与领悟。现代摄影师Ed Gordeev画意摄影作品绘画主义摄影是百年前摄影师为了让摄影跻身艺术界的一次努力。虽然也受到了一些批判——但艺术评论家Charles Caffin认为,对摄影材料和技术的重视可能会导致作品在精神层面的贫瘠。但放到百年后的今天来看,摄影如何体现它的艺术性仍是一个有讨论余地的话题。1505914980000责编:李晓丹艺术150591498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920/20170920094342275.jpg{"email":"lixiaodan@huanqiu.com","name":"李晓丹"}
Edward Steichen《池塘月色》1839年8月19日,摄影技术问世。发明之初,摄影是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被使用的,像维米尔等画家都曾利用它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摄影也给古典绘画带来了巨大冲击,任何画家也画不出照片那样的真实效果,Paul Delaroche甚至曾宣告过绘画已死。摄影的艺术化尝试Oscar Gustave Rejlander《Hard Times》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是否能将摄影称作艺术”成为了久久盘踞在摄影这一媒介之上的阴霾。1922年,先锋艺术杂志《Manuscripts》邀请了包括杜尚在内的多名艺术家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有趣的是,邀请的这三十几名艺术家里居然没一个摄影师。显然在当时,大家并没有把摄影师列入艺术的范畴。Oscar Gustave Rejlander《Non Angeli sed Angl》理论家Walter Benn说过:“一张照片的创作越多归功于世界,就越少归功于摄影师。”这也是当时困扰摄影师的问题。摄影的出现动摇了绘画的地位,然而摄影又难以像绘画那样全面体现作者的技巧和思想,摄影师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无法体现。人们对于摄影是否能成为艺术抱着怀疑的态度,而摄影师对于照片应当怎样把控,成为了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Julia Margaret Cameron《A Bacchante》“高艺术”摄影为满足摄影的客观复制性功能,人们进一步自然地产生了用摄影作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那些有绘画修养的摄影者,用摄影制作出了有绘画效果的照片。摄影与绘画以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开始了交融互补的尝试,形成了艺术摄影的初期阶段。1857年,Oscar Gustave Rejlander(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这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的成熟。Oscar Gustave Rejlander《Poor Jo》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绘画主义摄影流派,作为艺术摄影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是一种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已创作的摄影艺术流派。狭义上来说,绘画主义摄影主要指该时期的仿画派,在国外又被称为“高艺术”摄影。Oscar Gustave Rejlander《The Dream》最初,仿画派一味直接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经导演的摆布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可以说是概念先行。这些摄影作品大多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具有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H·P·Robinson《弥留》1869年,H·P·Robinson总结了该流派在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写出了一本关于它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画意效果》。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当下无疑是摄影技术的改良和发明,启示出了更高的标准,才足以使摄影家更能自由地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不论摄影技术本身如何精巧完备,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Julia Margaret Cameron《May Day》Julia Margaret Cameron《I Wait》Julia Margaret Cameron《Study of Beatrice Cenci》1886年前后,“高艺术”因其墨守成规的创作原则,在“批评” 声中落幕。“高艺术”之所以于19世纪末就走完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原因在于它脱离了现实生活。只从《圣经》、诗歌、历史中找题材,并奉“拉斐尔前派”为宗旨 ,不愿越雷池半步。后来,由于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摄影艺术家们不断开拓,为它注入了新鲜血液,才延续了该流派中的部分摄影理念。William Lake Price《唐·吉珂德在书房中》William Lake Price《A Brace of Grouse》“画意派”摄影Alfred Stieglitz《A Bit of Venice》而从广义概念上来说,绘画主义摄影也是平常我们讲的“画意派” 摄影。1886年,Peter Henry Emerson发表了《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并出版了一本拍自现实的画册《诺福克的生活和风景》,才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摄影本质的反思与重视。1889年,他又写了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宣扬新的摄影理念,强调摄影师应当“减少人为干预对画面的影响”。Peter Henry Emerson《Coming Home from the Marshes》Robert Demachy《St. Michel》该流派虽然也尊重绘画的造型规则和审美取向,刻意追求摄影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 ,重视“情”的表达和“美”的造型。但这一流派的摄影家却在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始终注意发挥对摄影的本体特性——对纪实的深层挖掘,有“选择”地进行“创造”。现代摄影师Mariska Karto画意摄影作品画意摄影师在拍摄时依靠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现实环境中寻求“诗情画意”,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与“高艺术”摄影不同,从事“画意派”摄影的摄影艺术家讲究的是感受、发现与领悟。现代摄影师Ed Gordeev画意摄影作品绘画主义摄影是百年前摄影师为了让摄影跻身艺术界的一次努力。虽然也受到了一些批判——但艺术评论家Charles Caffin认为,对摄影材料和技术的重视可能会导致作品在精神层面的贫瘠。但放到百年后的今天来看,摄影如何体现它的艺术性仍是一个有讨论余地的话题。